好房网

网站首页百科全书 >正文

悟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出自何处)

2022-06-05 18:16:06 百科全书来源:
导读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出自何处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出自何处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出自何处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此为岳麓山联,出自清代学者杨凯运。

潇水支流濂溪,为周敦颐之故里,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周敦颐在此悟道创立理学,号“濂溪老人”。长沙岳麓书院至今设有濂溪祠。

清代学者杨凯运,湘潭人,曾在湖南长沙城南书院讲学。此人性情高傲,终身不仕不官,曾做过曾国藩幕僚。对联正出自此人手笔。据传,杨凯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便随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同行者皆惊。

芝士回答,值版权进必究,未步经许革可,不越得转载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湘学的鼎定之所,曾被清代皇帝赐匾为“道南正脉”,因此,杨的学问自称是来自书院的濂溪先生,即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而他的成就,即便有大江东去的气象,那也不过是湘水的余波而已。表现出极度谦虚的胸怀,其所用词句非常贴切、自然。

后来,该联另有新意,即湖湘子弟以“胸怀天下”、“敢为天下人之先”为己任.因湖南人素有“霸蛮”一说,即便是文人墨客、丹青妙手,也有如此傲视天下“才器”之豪气,绝非胜步闲庭之风花雪月者可比也!此所谓:舍我其谁?非湖湘弟子莫属哉!由此略见一斑。

三小使些建军求况石难历。

扩展资料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 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这说行三力然内正期西联清报非克。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咸平四年(1001年)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参考资料: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