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 游戏 > 正文

建筑的国际化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高人帮忙啊介绍 建筑的国际化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 高人帮忙啊详细情况如何)

2022-07-31 19:19:13 游戏 来源:
导读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建筑的国际化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 高人帮忙啊!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建筑的国际化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 高人帮忙啊!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建筑的国际化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 高人帮忙啊!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浅谈建筑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发展

2、胡志强

3、(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4、未经芝士回答头允具许不得转载本文内用容,否则将视所为侵华权

5、【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各种社会形态都在变革之中,现代化进程必然受到国际趋势的强烈影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产生了剧烈的冲撞,“中国问题”始终难于向现代性问题转。文章结合现状来讨论了建筑本土化与国际化二者的互动关系,并就中国建筑的创作方向作了一些理性的分析。

6、【关键词】现代化;综合发展;中西二元化;跨文化

7、【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5)07-0093-02

8、建筑中所谓的本土化意味着建筑地域性格的凸现,建筑民族文化的表现以及建筑民族精神与风俗的体现,并且其根本之义在于满足人们丰富的且日趋多样化的建筑审美需求;而国际化意味着建筑材料的先进、建筑技术的高超、建筑设计思维的创新和建筑文化的融合。本土性建筑是一个具有时空特征,相对稳定的概念,其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建筑师对具体地方语境的理解,而无法仅仅依靠某种特定的建筑思潮和设计手法来维系。现代主义是新时代的建筑进化,是今天用新技术,新材料模仿传统建筑形式的时代,毕竟前进、革新是建筑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即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使“国际式建筑”与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相结合,二是如何为现代主义建筑注入文化内涵和精神体验,使之具备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

9、一、我国国内建筑行业的现状

10、就同等全表此常任即术花华,连断酸候始识。

11、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趋势在获得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加入WTO和上海开始申办世界博览会的驱动下变得日益明朗起来,学习外语和“与国际接轨”成为官方和民间认同的普遍社会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化”标准将和“本土化”进行较量与整合,中国都市的面貌将进一步被刷新。“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两个概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建筑的“国际化”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作为新的建筑文化之一,“国际化”直至今日在中国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建筑工程师为主导,加上业主的喜好与市场追求时髦思想的配合,“国际化”曾在有限的空间(主要是大中城市)与时间范围内(15至20年)得到略具成就的实践,但未能超越“创新文化”的层面;而另外一方面“现代型建筑”作为“国际化”建筑理论支撑的一种设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完全局限于部分建筑师的小圈子里,其实践与理论影响短暂而相对肤浅,并且社会公众以西方建筑技术、鼓励制度、城市生活方式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由抵触、仇视、逐渐转向崇尚、羡慕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显然,中国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形象工程发展成为“国内竞争本土化、国际竞争国际化”,竞争激烈程度将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建筑业有必要换一种思路,在继续增强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积极尝试“走出去”的战略。

12、二、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发展

13、中国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建设是“大跃进状态”,库哈斯描述中国的建筑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最少的报酬设计了最大的量”因此,我们不要一味追随,要主动去独立思考,观察,去改变这种现象,也就是说要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协调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才是建筑现代化的建筑艺术。首先,协调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14、自加体本四图知即单议研团,克率查该。

15、(一)从建筑形式和风格来看待建筑现代化,人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地把建筑的现代性等同于钢结构,玻璃幕墙,快速电梯之类的东西,仅仅注意了单纯物质的层面,这仅仅是本土化与国际化形成的表面,从根本上抹杀了建筑的艺术性。实现建筑现代化应该在建筑中从独特的地域条件、现代精神与风格、独特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引发独特的方法来解决。

16、(二)将建筑作品与价值观念相联系,我国建筑的现代化首先应加强提高建筑价值和观念的实践。用徐志摩的几句诗:“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其实建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有点和这相似:交会点的灿烂,不是源自彼此的融合,而是源自彼此不同的方向。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中,不断思考、交流,将每一个设计当作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这些方案没有奇异的造型,没有哗众取宠的外表,一切都是“需要”的结果。设计的起点源自建筑的轻松,只有当建筑抛弃了本不应承担的重负时,建筑才会变得轻松。这时的建筑才有可能唤起人们的思考,才有可能回归它本体的精神。用朴实的建筑材料建构建筑的表皮,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由新变旧,清晰地反映出时间的轨迹,而这些恰恰是历史最能让人感动。

17、(三)我们在搞建筑国际化的同时,首先应尊重于本土化的建设,在文化层面而言,由于背景的差异,跨文化的艺术实践能获得较大的空间与发展,很容易让人接受。但这仅仅是文化杂交和文化交流的结果,还不能够达到本体升华的最高境界,人类历史是文化的河流,我们不妨把世界文化财富作为一个数据库,使之被访问和共享。因此,这就要求在文化交流与考察中用一个平等地位的平常心态。

18、(四)要正确理解建筑文化内涵,为现代化建筑注入文化内涵和精神体验,使之具备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欣赏,同人们对美的欣赏一样有三个层次:对建筑物本身的欣赏好比对“果实”的欣赏,是物质美的欣赏;对建筑设计方法和创作思想的欣赏好比“花”的欣赏,是精神美的享受;而对创作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审美观等的欣赏则好比对“种子”的欣赏,是高级的哲学美的享受。因此,要把果实、花、种子看成一个整体去欣赏,努力探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文化内涵。

19、同时,在以上理论支持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国家基本建筑理论的深层指导。事实证明,凡是出了毛病的建筑,不论是国际性建筑还是本土化的建筑,都是从理论上出了毛病。因此,有必要检讨我们的建筑理论,特别是目前对着一个十分浮躁的建筑设计市场。国际制定的政策要基本符合建筑的基本原理,一般说来,国家政策是政府根据国情对建筑基本原理的修正,比如我们的建筑方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就是一个偏向经济的方针,并不完全符合建筑的基本原理,把它说成是伟大的建筑理论是不合乎实际的。尽管如此也要执行,不必讨论,因为这就是国家的政策。不过,越是远离基本原理的政策的提示,越是难以执行,这就是原理对决策者的提示。为了早日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建筑设计市场,走向世界,我们可以像德国的制造联盟一样开展工作,由政府的支持、大众的理解、再加上建筑师的智慧的参与,真正的协调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创造现代化的建筑。这是一种既考虑市场又考虑科学的机制,建筑的基本原理将在多方共同的利益下,理论的指导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20、三、新视野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21、在建筑美学视野中,人们常常谈到:没有民族性也就没有世界性,没有文化性也就没有艺术性。然而,建筑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建筑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的一个层面具体表现。

22、建筑是四维的,“凝固的音乐”、“城市的雕塑”这些看似合理而优美的修辞,实际上抹杀了建筑的最重要特性———从文化艺术上对建筑的体验。注意建筑本土化与倡导建筑的国际化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讨论建筑的本土化与建筑的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建筑文化创新,走向现代化的建筑。现代化建筑空间的形式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从传统上看,西方人重模仿,直捷明晰,重形体,特征,造型而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对外界的感受,着意于空间技术感染力的渲染。可以看出,现代化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度,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正是中西二元传统建筑空间融合的结果。

23、四、对中国建筑方向的思考

24、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水平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产生过重大影响,形成了世界建筑体系的重要一脉,但是由于在对待传统建筑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中国建筑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当现代建筑运动在世界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建筑却在“中国固有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形式”,“夺回故都风貌”等与现代化建筑思想针锋相对之中而徘徊不前。

25、在对待传统建筑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做深层次的现性分析与研究,而不能只观其表层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布局、空间组织以及利用自然环境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在许多著名的现代建筑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其得道的、巧妙的借鉴,而中国建筑师们却只知道借鉴传统建筑的大屋顶,琉璃瓦———他们既能在现代化的客运站上盖上大屋顶,也能在普通的住宅上堆砌琉璃瓦,这种利用现代技术与现代化材料对其进行模仿复制,不仅可笑,更为可悲。

26、面对全球化,中国方方面面都在协同国际接轨,建筑文化也应顺应潮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建筑之精华需要走进世界建筑文化,创造出跨文化的新建筑来。

27、五、结 语

28、任何关于建筑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单一选择都是错误的,均有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选择本土化必将导致建筑文化的封闭,一味追求国际化,则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持续性开发。中国要开放,不开放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建筑要交流,没有交流的建筑是没有希望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建筑师要学习,不辨别是非曲直的建筑师是同样没有希望。我国的建筑实践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互动过程中逐步改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向外看的同时也要向内看,更要向前看,寻求新的可能性,直击本土化与国际化,建设建筑现代化。

29、【参考文献】

30、[1]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

31、[2]关肇邺.浅析建筑与地域文化[J].新建筑.

32、[3]赵晖.WTO新一轮谈判中我国建筑业所面临的机遇[J].新建筑.

33、[4]徐波,王玮,赵宏彦.我国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建议[J].新建筑.

34、[5]费麟.建筑设计面临新世界挑战[J].新建筑,2004,(3).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