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疫情专题 >正文

今日更新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宝宝手足口发烧要烧几天

2022-05-16 20:03:57 疫情专题来源:
导读目前大家应该是对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宝宝手足口发烧要烧几天比较感兴趣的,所以今天小编CC就来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

目前大家应该是对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宝宝手足口发烧要烧几天比较感兴趣的,所以今天小编CC就来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宝宝手足口发烧要烧几天方面的相关知识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

一般7天以内能退烧。

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情轻微的患者,在发病后的一周左右即可痊愈,通常病期间孩子发烧的情况也会在这一周以内消退,大多数孩子都是发烧2—3天后就基本不发烧了。

手足口病发烧病程2潜伏期—发病期症状

多数手足口病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出现咽痛、发热,体温多为38℃左右,类似感冒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很快在口腔颊黏膜、齿龈、舌和腭部出现小疱疹,继而破溃形成小溃疡,状如口疮,有明显灼痛。

发病1天—2天后

手足远端出现芝麻或米粒大小、灰白色不透明、圆形小水疱,数量达数个或数十个,呈离心性分布,不疼,不痒或有轻度痒感,皮损分布在手掌、足底、臀部、腋下等处。

发病3天—5天后

此时身体各部位的疱疹液体开始吸收萎缩,干燥脱皮,出现好转迹象,多半患者的发烧症状也在5天以内就体温正常了。

发病5—7天后

手足口病的患者发病在5—7天后,若病症轻微的,通常已表现出基本痊愈的现象,如疱疹消退、红疹消失、体温正常了,若此时还伴有发烧等症状的,说明可能疱疹已有感染,或是因护理不当造成了菌性肺炎、呼吸道感染等发烧病因。

手足口病发热是正常病症现象3

大部分得手足口病的宝宝,之所以会发烧,是因为类似手足口病这样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会通过发烧而引发身体长疹子,而且此时的发烧,只要不是高烧,都是正常的病症表现,这是我们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保护机制,家长们在遇到宝宝手足口病发烧35度的情况下,只需采取以下物理方法退烧即可,无需过度担心。

手足口病发烧物理退烧方法4多喝水、减少衣物

多喝水、多小便是一种很好的带走体内热量的方法,建议少量多次喂温开水,或适量给予口服补液盐,让身体出汗或排尿以助降温,同时避免脱水。然后将宝宝置于室温24℃左右的环境中,保持房间通风透气,同时减少衣物,但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颤,就不能减少太多衣物,而是需要适当保暖。

温水擦浴

用温水擦拭全身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水的温度32℃—34℃比较适宜。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对于高热或者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温度太低孩子不容易接受。

温湿敷

将数块小毛巾浸入30℃左右的温水中取出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宝宝额前、腋下、颈部以及腹股沟区,可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毛巾,每次大概持续10分钟。

注意

此方法适合宝宝体温较高时使用,当宝宝处于手脚冰凉、寒颤发抖时禁用,同时将室温保持在舒适的温度,以免宝宝着凉。

贴退热贴

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宝宝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不同的品牌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父母可以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每天1-3次,降温效果可持续4—6小时。

但退热贴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感觉舒服一些,只是一种辅助措施。

注意

贴时不要碰到宝宝的头发、眉毛、伤口、眼部及皮肤有异常的部位。虽然退热贴效果缓慢,但是如果宝宝感觉舒服一点也可以适当使用。

小儿推拿退烧

适用年龄:6岁以下婴幼儿。

第1步:开天门100次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推50一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第2步:推坎宫100次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呈一横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 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图1

第3步: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

操作: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一100次。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一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力。如下图2。

第4步:揉耳后高骨50次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六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揉30~ 5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2。

图2

第5步:清天河水3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清天河水。推300一5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如图所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