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 楼市速递 > 正文

上海房产交易税费计算器(上海房产交易税费计算器202

2023-11-04 02:54:33 楼市速递 来源:https://www.hnhaofang.com/
导读 黄山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展开地图,黄山市形如一枚枫叶嵌在安徽省最南端;翻开古徽州历史,黄山市魂系徽文化千年。作为古徽州的主要组成,黄山根深于徽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枝繁叶

黄山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

展开地图,黄山市形如一枚枫叶嵌在安徽省最南端;翻开古徽州历史,黄山市魂系徽文化千年。作为古徽州的主要组成,黄山根深于徽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枝繁叶茂,在包容与开放中挥洒中国风与国际范。

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黄山循古而来、向新而去,徽派古建、徽墨歙砚、砖雕木刻、制茶技艺,走进乡村田野会客厅,走入国际会客厅,打开人们的文化情感通道。徽风皖韵的人文经济在这里与时代融合、以创意表达、向世界呈现。

视频加载中...

徽派国际会客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初秋黄山,细雨霏霏,山霭苍苍。一场中外时尚发布会在黄山脚下举行。模特们身着中外设计师打造的时装,将“自然”“国风”“创新”主题在大美黄山碰撞、盛放。

9月15日,一场国际时装流行趋势发布会在安徽黄山风景区南大门举行。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这是一场山水人文的展示,亦是一次国际美学的对话。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法籍立裁专家玛蒂尔德说:“黄山变幻万千的云海和独特的徽派建筑,让我印象太深刻了!我的服装设计用了很多黄山元素。”

中国风,国际范,在徽派风格的国际会客厅黄山融为一体。

3月22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欣赏雨后春景。新华社发(施亚磊 摄)

由春及冬,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去年在黄山市屯溪区举行,从去年3月的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等70余场外交活动,到去年12月的中国政府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1+6”圆桌对话会。

由人文至经济,一系列国际对话合作今年陆续在黄山展开。年初,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三国在祁门县开启“世界高香红茶”的首次“对话”。仲夏,2023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在此举行,约500名中外嘉宾共商RCEP合作新机遇。

为什么是黄山?

黄山市委书记凌云说,壮美河山、独特厚重的人文内涵,是跨越地域民族的人类共通语言,更是追溯文明、读懂中国的重要密码。

创意黄山,大美徽州,迎客天下,和合共进。

论“山”,它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项桂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著称。

述“文”,它是徽文化发祥地,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雕刻等,文明星空璀璨。

如果宛若仙境的山水、独具魅力的人文呈现黄山的世界,那么自信中的包容、自立中的开放构筑世界的黄山。

这是4月1日拍摄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站在屯溪区东郊的南溪南村村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扑面而来。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徽州村落,新添了一张国际化名片:卓文的小食堂。

这是9月20日拍摄的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南溪南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潘成 摄)

臭鳜鱼披萨、枇杷酱……虽是西式餐厅,风格简洁,飘散的却是满满徽州味。美国小伙、黄山女婿卓文是餐厅创办者,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臭鳜鱼披萨,是卓文将徽州和西方美食融合后独树一帜的创造。2021年,在黄山安家不久的卓文就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自己做菜的视频。

9月1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南溪南村“卓文的小食堂”,美国人卓文展示制作的披萨。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在南溪南村开店,是因为向往徽州田园生活,没想到生意这么火,每天披萨供不应求。”卓文说。隔壁开店的当地人老吴,和卓文是“铁哥们”。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原始古村坤沙村的三山两谷之间,有一处顺地理位置而取名的民宿“居田谷”,粉墙黛瓦的建筑融于周边山林田野中。

类似这样农文旅结合的乡村会客厅,在黄山有近3000处,在田野乡村中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是安徽省对黄山的最新定位。

黄山市已摸排梳理“大黄山”建设项目210多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东黄山高端度假酒店群、市域旅游铁路T1线、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从传统自然到现代人文,从物种多样性到文化多元性,从乡村会客厅到国际会客厅,黄山在世界聚光灯下绽放中国风、国际范。

活化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也是时尚的

吸引全球游客纷至沓来的,不仅是自然景观,还有黄山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化瑰宝。

5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8000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徽州文书……黄山积极推动名录遗产与数字结伴、同创意碰撞,让更多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条鱼”来讲故事。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这座静谧的古村都会被鱼灯点亮。从制作鱼灯到嬉灯排练,全村老幼倾尽全力,演绎出大山深处的浪漫,也点燃起全球游客的热情。

2月3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人们嬉鱼灯。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这是一座以鱼灯为魂的村庄。汪满田嬉鱼灯始于明初,相传这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与火有关,村里过去木屋居多,常有火灾发生,鱼生于水,水能灭火,于是衍生出祭鱼克火的嬉鱼灯民俗,在600年时光中传承光大。

今年春节期间,汪满田村鱼灯巡游四晚,18000多名外地乃至外国游客赶来感受浓浓嬉灯年味。其间,农户制作的小鱼灯线上线下销售1000余只,销售额35万余元。

汪满田鱼灯已非“春节限定”。在黄山市文创产品展示商店、街头商铺甚至在咖啡厅,都能看到“游弋”的鱼灯,相关文创产品在线上线下热销。

历久弥新的,还有徽州书房里走出的历史文化遗产——墨与砚。

落纸如漆、经久不褪。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主要原料制成的徽墨,已不仅仅是静置案头的书写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歙县县城,坐落着乾隆年代老字号胡开文墨庄的余脉——老胡开文墨厂。一间间房门内,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讲究。

南唐时,制墨在徽州生根发芽。如今,老胡开文墨厂探索将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元素融入徽墨产品中。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健每天准时打开直播镜头,介绍徽墨歙砚。

“忠于古法,行于创新”,这是老胡开文墨厂的经营之道,更是黄山众多文化瑰宝传承发展的共同路径。

墨香浸润,茶香添韵。2022年11月,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子项,产自黄山的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月2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中)向外国客商介绍祁门红茶。新华社发(施亚磊 摄)

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将传承千年的制茶匠心以科技的方式记忆、传扬。

在黄山市高新区的小罐茶“超级工厂”,繁忙的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工厂厂长李伟民介绍,生产线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制茶非遗传承人的手工技艺复制到设备中。非遗传承人的制茶经验,比如杀青温度、时间、揉捻压力、发酵条件、焙火等,经过上万次的计算分析,设置为工艺参数,非遗技艺探索出标准化、规模化。

这是4月20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拍摄的小罐茶“超级工厂”。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不仅如此,这家企业还研发出智能泡茶机,根据不同茶类精准设置茶水比、冲泡温度、出汤时长等,让“茶小白”也能体会茶艺中的文化。

没有传承,城市将失去灵魂;裹步传统,城市将凝滞不前。“创新是最好的文化传承。”李伟民说。

截至今年8月底,黄山市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2%,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位居安徽省第二,对GDP增长贡献超过68%。

一花一叶一味:

在黄山,文化与经济从来相伴相成。

从阡陌街巷到山水之间,黄山擅长用文化找到共富“密码”。

地处新安江上游南岸沟谷的歙县卖花渔村,因村庄形似鱼而得名。这个始于唐代的村落只卖花不打鱼,世代以种植盆景花卉为业,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漫步村中,只见罗汉松仿若一株株微缩版“迎客松”,游龙梅如蛟龙腾云般姿态万千,家家庭院摆满匠心独运的大小盆景。

徽派盆景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洪定勇介绍,村里老中青三代盆景技术队伍越来越壮大,年轻人学习了现代园林设计知识后,将其融入到盆景的创新性设计中。

近年来,得益于进村道路拓宽、旅游步道建设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