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 楼市速递 > 正文

成都今天宣布的最新疫情消息(全国最新疫情消息今天)

2023-11-10 00:48:45 楼市速递 来源:https://www.hnhaofang.com/
导读 “如何看待名校毕业生近七成选择体制内工作?”“你支持单身女性冻卵吗?”“关于堕胎,生命权和选择权哪个更重要?”“你是否支持安乐死合法化?“你可能很关心这些社会议题,想和别

“如何看待名校毕业生近七成选择体制内工作?”

“你支持单身女性冻卵吗?”

“关于堕胎,生命权和选择权哪个更重要?”

“你是否支持安乐死合法化?“

你可能很关心这些社会议题,想和别人谈谈它们,但是似乎没有一个场合可以开口。在网上,你担心被网暴,在饭桌上,谈论社会议题又过于严肃。

近两年,成都的线下活动变得十分蓬勃,新增了好几家书店、空间,每周举办大量的活动。为什么是成都?为什么是这里产生了我们称之为“公共生活”的东西?

今年夏天,我前往成都,想看看这里的公共生活是如何生长出来的。

据说野梨树是成都精酿最好喝的书店,到成都的第一晚我便打算去野梨树喝酒。书店很不起眼,周边是三家按摩店,暖黄色的招牌上写着Book&Brew。店里正在举办开放麦,有几个演员是第一次上台讲脱口秀,有一个男孩忘词了,后来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忘词。书店坐满了人,可能有二十或者三十个人,面孔都挺年轻,我迟到了半场,只能站在门口,几乎刚好能放上两只脚。还有一些人聚在门口聊天,他们都互相认识。

疫情之后,成都的线下活动变得十分蓬勃,新增了好几家书店、空间,每周举办大量的活动。过去一年,在朋友圈、微博我不时会看到关于成都的活动海报(海报很漂亮)、活动现场以及聚会的照片,照片里除了成都本地的知识分子,总有一两张来自北京的熟悉的面孔,我隐约觉得那里在发生什么。我想知道这些书店和活动是如何生长出来,又塑造了怎样的公共生活。

野梨树是其中一个代表,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他们喜欢这里温暖的氛围,墙上贴满了这一年的活动海报,五花八门,从历史、社科到音乐。老板是个男的,但是“不是那种顺直男”——一个同性恋男生说的,对女性友好,厕所放了卫生巾和卫生棉条。

4月,国际新闻记者王磬从欧洲回到阔别三年的中国,在野梨树做了一场活动,活动没有主题,也没有时长限制,主持人介绍完她之后就喝酒去了,留下嘉宾和观众面面相觑。王磬开始询问观众,为什么来参加活动,最近怎么样,就像朋友聊天,然后很自然地交流起这三年的生活经验,有的人说哭了,有个观众带了蛋糕,大家吃着蛋糕,唱着歌,从傍晚聊到深夜,留下来的人干脆去吃夜宵。凌晨三点,王磬才回到酒店。

野梨树刚开业一年多,老板叫朱彦,今年29岁,染了一头黄发。去年3月,朱彦辞掉工作,彻底闲了下来,开始思考接下来他该干些什么。也许可以找一家出版社做编辑,他也很合适,不过成都这样的工作机会很少,大部分工作地在北京、上海。

朱彦

朱彦一直很喜欢文学,他打算留出整块的时间完成一部十万字左右的长篇。他有一些积蓄,不过为了省钱,他打算回湖北老家。自从大学毕业后,他就没有在老家长待过,他想这将会是一段惬意且专注的关于写作的生活,至少出发前他是这么以为的。

落地武汉之后,他被隔离在酒店。他完全失去了写作的欲望和状态,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知道这本书泡汤了。隔离完他就定了回成都的机票。

那时,他还不住在成都,而是住在明月村,离成都市区大约九十公里远。明月村是一个艺术家村落,是近十年兴起的用艺术、人文进行乡村振兴的典型。朱彦在那里负责一个两百多平米的空间,卖书、做活动和展览,接待来自各地的创作者,和艺术家、政府对接。他发现自己很擅长做这些事,和书打交道也让他觉得自在。

对朱彦来说,开书店的想法萌发得很早,不过总是没有合适的时机去做,这也很平常,年轻时候的想法会不知不觉被生活的惯性所淹没。但在那个时候,他觉得就是现在了,现在就去做,不要等了。

另一个原因是,他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厌倦。2016年,他读了一些书,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记录了作家在湖边的隐居生活,那种自然朴素的生活十分吸引他。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一句话:“脱离城邦者,非神即兽。”意思是人是城邦的动物,只有在城邦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与人交谈,人才具有理性,离开了城邦生活,人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他想真的是这样吗?在神与兽之外,有没有第三条路?第二年,他离开成都,去了浙江丽水的一个村庄,参与当地的民宿项目,后来他做的事情都和文旅相关。有六年的时间,他游荡在浙江和四川的乡村。

到了去年,他有种回归城市的迫切感,如果要开书店的话,这当然是必须的。还有一些细小的现实的烦恼,比如当他想吃一碗日式拉面或者看一场演出,就得开一个多小时的车去成都。他和村里的朋友聊,问她你在村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最让你觉得困难的部分是什么?女孩回答,她喜欢做美甲,但是村里没办法做,她不得不每周坐车到城里做。是的,就是美甲。

在决定开书店之前,他去找了一些做书店的朋友聊,得到的建议都是不要开书店。他在成都二环边找了一间五十多平的门面,花了两个月装修,在家具厂定制书架和桌子,最重要的是酒,在开书店之前,朱彦喝过一千多款啤酒,在书店行业估计没有人比他更懂精酿了。

2022年夏天,野梨树书店开业了,书店的名字取自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野梨树》,这部电影的主角和朱彦的经历有些相似,刚刚大学毕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并为此回到了家乡。

我被野梨树年轻的气质所吸引,这里给人温暖安宁的感觉,可能和朱彦的性格有关,他有种和年纪不相称的平和。成都曾有一个记者采访朱彦,稿子把我看笑了,但描述得挺准确:

“为了完成这篇文章,2023年的3月我多次拜访野梨树。每次都会与主理人朱彦进行或长或短的交谈。但每次访谈结束后,我的心里常常涌起一股未完待续的缺失感。而这样的感觉在成稿阶段,到达顶点。

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去重听采访录音,然后一次又一次地确认,没错——是朱彦。语言是柔和的——“总的来说,野梨树是一家书店”;用词也是准确的——“开放、公共,是一个大家来共建的文化空间”;你来我往之间甚至不乏风趣幽默——“注意,野梨树倡导的是酒神而不是酒精神。”然而听他说完之后,我的稿子还是写不出来。

直到有一天,在第不知道多少遍重新翻看与他的访谈笔记后,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就是朱彦这个人——他没有抱怨。”

朱彦希望它的书店变成某种精神性的存在,能够吸引各种各样的人到这里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和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今年4月,朱彦在野梨树发起了一个拆除吧台的行动。他觉得书店里吧台圈成的那一小块地方就像领地,这是我的空间,你不能进来,更深层的意味是封闭和自我迷恋。他不喜欢这样。他希望书店能真正地走向公共。他做了一个决定:拆除吧台,把吧台区让步给公共生活。

拆除吧台后的书店

那天,他和朋友们在吧台上写字、画画,随意表达,等这个作品完成后,保留十分钟,然后所有人拎着锤子把它一起砸掉。

朱彦说,这是一次宣告,意味着野梨树从1.0进入2.0,它可以容纳更多的人,也更公共,区别就是没有吧台。

在成都,我住在武侯区的玉林。我在玉林散步,看见很多咖啡馆、酒吧和成群的居民楼。九十年代,这里住着诗人翟永明,她在玉林开了第一家白夜酒吧,供成都的艺术家、诗人和作家夜夜笙歌。2017年,赵雷的《成都》带火了小酒馆和玉林西路,游客追随着这首歌涌入玉林。我对成都公共空间的印象也来自于此,但这两个地方都没有意图营造更广阔的生活,它们指向的是一种文化形态,和现实的关联并不紧密。

2019年10月底,一苇书坊在玉林开业,起初只有一间房,后来又租了一间,两间一共九十平。书店老板叫阿俊,他对一苇书坊的定义是,成都人的公共文化空间,所有人都可以来玩。一苇是成都独立书店中最早开始卖酒的,营业时间从中午到深夜。一苇开业后开始频繁地做活动,不仅邀请本地的作家,许知远到成都,会过去一苇喝酒,梁文道也会去。一苇一年做了一百多场活动。

一苇书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疫情之后,成都郊区的敦壩,让线下活动有了另一种风景。2021年夏天,敦壩开业,租期只有一年半。最初人们在那里聚会喝酒,到了冬天,人们围坐在院子里烤火,炉子上烤着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香蕉、苹果、梨和榴莲。有个从广州游荡到成都的男孩说:“这个场景很像薄伽丘的《十日谈》。”众人觉得“十日谈”这个名字很好,要不要真的拉十个朋友过来讲十天?

谁都没想到后来敦壩能在一年多内做两百多场活动,等于每一两天就有一场。活动各成系列,包括“灵子观影会”“明亮的对话”和“十日谈”等等。方式也很新颖,比如“十日谈”采用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