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 楼盘信息 > 正文

泽国二手房(泽国二手房58同城)

2023-11-14 12:18:50 楼盘信息 来源:https://www.hnhaofang.com/
导读 1953年1月的最后一个黄昏,北海刮起了大风。英国、比利时、德国三个国家也来凑热闹,掀起了一股水淹四国的滔天巨浪。那晚在荷兰泽兰省的海边,站了很多人,像中国人民“钱塘江观

1953年1月的最后一个黄昏,北海刮起了大风。英国、比利时、德国三个国家也来凑热闹,掀起了一股水淹四国的滔天巨浪。

那晚在荷兰泽兰省的海边,站了很多人,像中国人民“钱塘江观潮”一般观看这一自然奇观。

据说,英语里泽兰省的意思是泽国。而被无数河流穿肠而过的荷兰,也被叫做“生活在海平面之下”的民族。

按理说,常年遭遇水灾的人民总有一股猝然临之而不惊的气质,泽兰省的人们也跟中国湖北省的人们一样,总是始料不及洪水将至。

那天到了深夜人们才发现,这次涨潮,不是“钱塘江观潮”。

一夜之间,洪水冲过大坝,吞噬了整个泽兰省。持续了两天的天灾,造成荷兰1800多人死亡,3300栋房屋被毁,10万人无家可归。

顺带被波及的英国和比利时,也有307人和28人死亡。

对于发达、繁荣、常年与水搏斗而又十分了解水的荷兰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灾难。

二十年前,他们曾修建过一堵能抵挡千年一遇洪水的拦海大坝。而在这次灾难过后,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他们痛定思痛修建了一堵更高、更厚、更强,也是全世界最长的一堵大坝——三角洲工程。

1986年,历时三十年的巨制三角洲工程完工。

如果1953年拥有它,就不会有水淹四国的悲剧。

当时有媒体称,这是现代世界奇迹之一。

但所谓天灾,总会有些始料不及的原因让人防不胜防。

1995年,阿尔卑斯山积雪融化,不巧的是莱茵河上也暴雨如注,洪水从瑞士穿过德国直奔荷兰。原以为能抵挡万年一遇洪水的三角洲防线被轻松带球过人,泽兰省再次被淹没。

用“堵”来治水

上千年来,人们一再试图用大禹父亲鲧的方法——。虽然小洪水的威胁被大大减少了,但大洪水一来,却反而助长了本已势不可敌之势。

这几天,首次针对二手房限价的调控政策从深圳发起,广州紧接跟上,成都在前天尾随。

在2月份数据公布后,许多人欣喜过望,不单成交量下降8成,房价也出现了下跌之势。

“跌了?那真是好事,说明调控有了效果。”

许多媒体喟叹——

锤子打到哪儿就短期有效果一阵子

不过,熟悉房地产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就像财新张鸿说的,这些年来的“调控”政策,就像一个“打地鼠游戏”——。长期来看,治本之策一直没找到。

楼市的治本之策,可能本来也没打算找

不过与洪水不同的是,。

1. 调控从何而来?

2016年夏天,全国人民都在抢房。一股狂热情绪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借首付、加杠杆,抢新房、抢学区房、抢地铁房,随便什么概念,极尽可能。

一个钱包不够“六个钱包”来凑的法门,以及首付贷

那会儿的人们也不知道,自己够不够资格抢,有没有钱抢,只知道自己的钱包哪怕再干瘪,也有。

靠着这样的备胎发力,许多人抢完一线城市后,又从北、上、广飞到南京、杭州、武汉甚至海南买房。

短短两年里,中国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被推得水涨船高。

“抢的不是房子,而是一张末日方舟的船票。”

而论其动机,就像当时一位网友的感叹——

溯及过往,掌握这股洪流的是已卸任的周行长。

“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支持了实体经济”

2015年3月,周行长谈到,。随即A股迎来大牛。

“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

2016年2月,周行长表示,。尔后人们纷纷响应号召,唱起崔健的战歌——“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涨价去库存”运动。

周行长的话为什么这么管用?

降落点

一方面是肩负了中国经济自08年后漫长复苏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是市场上多出来的热钱,得找到合适的。

2014年底,中国开始了连续六次的降息之路,房地产利率也随之下调至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到2016年初,首付比例又被降至前所未有的20%。

利率低,首付低

,一系列宽松政策给了市场一麻袋热钱。

而在持续了一年的牛市过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初,A股一片绿,送上最后一掌助推,让这一年所有的钱都直冲进了楼市。

2016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增加了近5万亿,占全年中国各项贷款增加额的四成。

只是聚散终有时,在所有涌来的资金纷纷找到降落点后,闸门开始关闭。

“房地产泡沫是最大的灰犀牛”。

2016年9月开始,限购、限价、限售、购租并举...一系列调控政策纷纷出台。一套组合拳的背后,就像郭主席最近的担忧——

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泡沫,我们开始构建起一堵最强的三角洲防线。

虽然随后的楼市应声降温。人们也发现,彼时不是买不起房了,而是没资格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但中国人的智慧总能超常发挥,并且用一句朴素的话就能概括——

“2016年中国离婚增长率惊人。”

那会儿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

2. 为什么限不住?

“房住不炒”

随后的中国楼市,既有四个字,也有八个字,还有去年针对开放商的,这给未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定下了基调。

但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无论怎么堵,似乎也堵不住聪明人的脑回路。

以“限价令”为例,无论是2016年起的针对新房,还是最近深圳广州开始面向二手房,市场都早有对策。

比如,“双合同”就是一个典型方案。

所谓双合同,就是把一笔房价拆分到两个合同中。一份严格遵守政府公布的指导价,另一份则将房价里超出指导价的部分补回来。

这个创意由谁率先提出,已很难考证,但在执行上,大多开发商都已谙熟于心。

即将这部分超出的房款算成装修款,写入装修合同。这就绕过了政府的“限价令”,同时保全了开放商的利益。

但同时会带来一个问题是,第二份合同里的这部分房款,一般需要一次性付清。而房贷只会按照合规的第一份合同来算。

这意味着,购房者要拿出更多的首付。

钱从哪儿来?就关联最近的第二个新闻。

这些天里,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开始严查经营贷、消费贷违规进入楼市。

为什么经营贷、消费贷会进入到楼市?

又源于去年底的新规,央行和银保监会要求,银行针对房地产和个人住房的贷款余额占比,分别设置了上限。

换句话说,银行最多能贷给开放商和个人购房的贷款,都有了明确限制。

额度降低,利率自然升高。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月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5.26%,环比上涨0.04%。反观原本适用于企业的经营贷,利率只要4%。

于是,银行便向购房者主推经营贷、消费贷等其他形式利率更低的贷款,而恰好购房者需要一笔低成本资金付在第二份合同里。

如此一来,银行降低了房贷额度,达到合规要求,购房者也顺利买到了房,皆大欢喜。

虽然,目前在二手房市场还未看到双合同的案例,但“限购”就“假离婚”,“限价”就“双合同”等应对手段,似乎都在重复给人们上着一堂名叫“滞后性”的法理课。

“要尽最大力量消灭一万六以下的低价房源”

前天,在武汉的光谷,某小区业主酝酿集体涨价,声称,一时惹得全城热议。

回想这些年来不断被砸的售楼部,可能除了法理课外,还得补一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课。

3. 新房是进城税,二手房是割肉流的泪

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既有购房者的“一会儿要降”“一会儿又要涨”,另一方面,也来自政府对调控政策本身的矛盾。

是地方的矛盾。

更能证实的说,

这几年来,就像自媒体“城市战争”的名字一样,许多城市开启了“抢人大战”。核心部队是年轻人。

为什么是年轻人?正如上文谈到的“六个钱包”,今天一个家庭存量财富的主要去向,基本取决于年轻人的去向。

年轻人去哪儿,买房、婚育、教育等大头开支就会为哪座城市贡献GDP,就带去了一个家庭很大比例的存量财富。

那这些存量财富到了地方后又去哪儿了?

从钱的流向看,最大的一部分自然是房产,又叫进城税,也就是占地方财政比例极大的土地转让金。

正常情况下,土地拍卖价格再高,最后都不会由开发商承担,而是成为房价中的最大比例由购房者承担。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假设一座城市的“抢人”政策是落户即送2万元。而一位符合标准的大学生在该地买房落户,就打100平的房子均价2万总价200万,假设土地转让金占房价的40%,那么就相当于一次性收了80万的隐形税。这还不包括印花税等明面上的税。

用少量的钱,吸收更多的钱,对于地方来讲,“抢人”政策怎么都不会亏。

不得不承认,普通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都集中在生活开支上

此外,还有教育、医疗、婚嫁,虽然消费和这些硬需求不能比,但。

且这个时代,也永远不缺被消费主义引诱的年轻人。

而对于二手房而言,由于此前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