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知识问答 >正文

今日更新关于念奴娇过洞庭的赏析(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2022-06-05 17:15:08 知识问答来源:
导读 原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原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着 同:著;玉鉴 一作:玉界)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肝肺 一作:肝胆;沧浪 一作:沧冥;岭海 一作:岭表)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渺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残暴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高低一片明亮澄澈。领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好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彷徨于岭海之间,心肠光亮磊落像冰雪般纯粹。而此刻的我,身着薄弱衣衫,镇静的泛舟在这辽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纵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赏析:

(1)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风景,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示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风景,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疏忽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色彩的不同吗?也允许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到到风色的。

(2)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示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神往不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解释湖面的辽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

(3)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顿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陪衬出诗人的豪放气势。“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辉煌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楚,高低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示了高低通明的地步,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宗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述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高低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崇高的思想境界,诸如光亮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心坎,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建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观赏着自然风景,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幻想。他笔下的美妙风光,处处让我们感到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幻想崇高,心肠纯粹,他的笔墨能力这样清洁。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心坎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情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况,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该是心物融会的美好体验,只有这种美好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下片侧重抒情,写自己心坎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代。“应”字平凡表现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拟确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确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风景,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涯,那是同样的光亮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示了既不为人所懂得,也无须别人懂得的孤高心境。“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方自己襟怀的坦率。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

(4)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方心肠的纯粹。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联合他被谗撤职的阅历来看,还有表现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光里,自问是光亮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括的愤慨是很容易领会的。“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少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联合后面的“冷”字来领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认为头发稀少。“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撤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势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

(5)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平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摇动。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宏伟的气势:“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情感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吸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认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雄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假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同我尽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负能力做到啊!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段的高明:“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彷徨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更,说自己已经完整陶醉,忘却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光上来。首尾呼应,停止了全词。

(6)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位置,是巨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爽坦荡,气势豪放,作词时笔酣兴健,刹那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迈,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作风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光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树立起美妙的生涯。整首词写得豪迈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肠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认为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迈旷达,出神入化。

(7)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腾飞向幻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迈的精力与气势,却是很接近的。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情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融合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情,昨日与今夕,全都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光亮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导。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光,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活,觉得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保持正道,又使他稍感抚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目前上述的内容应该能够为大家解答出大家对于关于念奴娇过洞庭的赏析(念奴娇过洞庭赏析)的疑惑了,所以如果大家还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关注本站其他文章进行了解哦。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