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 教育 > 正文

立木取信是什么时期(立木取信是什么意思)

2022-05-20 06:02:38 教育 来源:
导读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应该是对于立木取信是什么意思方面的消息比较关注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立木取信是什么意思方面的消息来分享给大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应该是对于立木取信是什么意思方面的消息比较关注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立木取信是什么意思方面的消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立木取信”是指商鞅通过利用让百姓搬一块木杆从南门到北门,就给赏银50两黄金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最后顺利颁布变法法令的历史典故。

“立木取信”出自于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多卷编年史著作《资治通鉴》。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译文: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故事赏析:

商鞅立木取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通过此举商鞅取得了民众的信任,终于公布了变法的法令。

商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开始抓起,从而作到了取信于民的效果。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之商鞅的才能和秦孝公的信任。秦国的变法才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秦国才能够从战国七雄中脱影而出。最终成就了统一六国的霸业。

典故启示: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